逃出暮光之城的“新蝙蝠侠”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题图 | 《新蝙蝠侠》剧照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新蝙蝠侠》不辱使命。

周末上映后,全球累计票房达到5亿,IMDb给出了8.4的高分。

但争议也确实存在。

豆瓣开分7.8,上映三天后掉到7.7分。虽然不及克里斯托弗·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荣光,但站在巨人之后,罗伯特·帕丁森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异常“烫手”的角色。

正如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所说:“漫威电影不能称之为电影,更像是主题公园的产品”。想必这部黑色电影《新蝙蝠侠》,能让老马丁感到些许欣慰。

青年蝙蝠侠孤独破碎的美感,与三年前的影帝华金·菲尼克斯的《小丑》遥遥相望,这两部脱胎于DC的电影,相似的黑暗气质形成一组奇妙的互文。

如果你想来找一个答案,那我会肯定地说:这部电影值得看。

先来说说这部充满争议的《新蝙蝠侠》完成度如何。

作为超英漫画改编电影,一定会有人对这部哥特风格漫溢的暗黑艺术片不满:剧情节奏拖沓,缺乏刺激的冲突矛盾。

对于早就习惯了丝滑高科技的观众来说,这部《新蝙蝠侠》更像一部间谍片。打斗和装备不够炫目,甚至连蝙蝠侠的肌肉战车都显得有些温吞,蝙蝠战衣上也能辨认出破损的痕迹,头套上的走线像是手工缝制般原始。

粗粝的蝙蝠战车

但作为“电影”本身,这部《新蝙蝠侠》远远超出许多观众的预期。它并没有因为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而自乱阵脚,反而真诚地还原了DC漫画中的黑暗质感。

在视听语言上,Michael Giacchino的配乐和Greig Fraser(《沙丘》《侠盗一号》)的摄影功不可没。

几乎在整部电影中你都很难看到真正的阳光,湿漉漉的雨夜似乎永远不会结束,溃烂的哥谭市总是被浓云笼罩。当Nirvana乐队经典歌谣Something in the way响起,就注定这部蝙蝠侠的气质是颓丧迷离的,也是年轻迷惘的。

在阴影和沉默中亮相的蝙蝠侠,自称为“复仇者”(vengeance),为父母寻凶是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最直接的动机。

于是许多电影爱好者摇旗呐喊,直呼DC回归了 Detective Comic(侦探漫画)的初心。剧情缓慢、层层薄茧的推理结构,让人联想起《真探》里沉默消瘦的马修·麦康纳在田野间寻凶的故事,以及《十二宫》的连环杀手。

这还是一部最具疼痛感的超级英雄电影。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几乎褪尽了超级英雄近十年来积累的所有滤镜,尽可能减少花里胡哨的特效与变身。你能看到的,是一个近乎“笨拙”的蝙蝠侠和小喽啰们近身搏斗,甚至总会被恶人击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新蝙蝠侠的几次翼装飞行,可能是蝙蝠侠观影史上最不炫技的飞行。

他的呼吸总是不安焦虑的。在大银幕前,你甚至能感受到他对于地心引力的恐惧。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与本·阿弗莱克的版本对比,这位年轻的蝙蝠侠在面对敌人的穷追猛打时,动作并没有我们印象中的潇洒沉稳。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蝙蝠侠,他在飞行降落时,甚至会踉跄地一头摔倒在垃圾堆里。没有了贝尔版本中的超大马力摩托,取而代之的,是新蝙蝠侠老老实实戴着头盔背着书包,像一位普通市民一样消失在夜色中。

《新蝙蝠侠》为数不多的耍帅镜头:一只倒挂蝙蝠

除此之外,新蝙蝠侠的情绪也是凡人的。

贝尔版的蝙蝠侠让人安心,因为他似乎永远都不会犯低级错误。那么在蝙蝠侠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黑暗骑士之前,又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他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愤怒而恐惧,追问着困扰他的问题。

当他在复仇之路上,发现自己的大善人父母,手上也沾染过底层人民的鲜血,他该如何面对自己身上流淌着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原罪?公信力完全崩塌的哥谭市,还是否值得他留守拯救?蝙蝠侠自身的信仰危机,是远比谜语人反派更恐怖的存在。

这是年轻的布鲁斯·韦恩的矛盾、挣扎与痛苦,也赋予了这一版蝙蝠侠前所未有的脆弱美感。

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塑造的,近乎耶稣的蝙蝠侠,总是悲壮地替哥谭市受难。这是黑暗骑士版本蝙蝠侠难以超越的魅力所在——人们总是对神性与圣人,抱有无法言说的向往与敬仰。

“你们要追捕我,谴责我,放狗来追我,必须要这样做,因为有时候真相并不总是好的。人们理应比真相得到更多,人们的信念理应得到回报。”

“You'll hunt me. You'll condemn me. Set the dogs on me. Because that's what needs to happen. Because sometimes the truth isn 't good enough. 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more.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to have their faith rewarded.”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而《新蝙蝠侠》几乎是卯着劲抹去布鲁斯·韦恩的神性滤镜。

在结尾的打斗中,连几个战斗力不强的混混都打不赢的蝙蝠侠被击倒在地,眼看着猫女受困时,他只能给自己注射绿色药物,才能恢复战斗水平。

当城市被海水淹没时,他近乎自杀般跃进水中,用最原始的火把,成为哥谭市的摩西。

在超级英雄电影如今已经进化到天花板时,《新蝙蝠侠》刻意走上了复古的氛围,它更像是对高科技爽片的一次逆行与反叛。

虽然剧情并不紧凑,推理也有些许破绽,但它都注定了未来的英雄电影将会是另一幅光景。

当我们看腻了特效和变身之后,下一步将是窥探英雄的内心。

在电影之外,新蝙蝠侠的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称得上是一个危险又迷人的选角挑战。

他是一个无法定义的存在。许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暮光之城》里的面瘫吸血王子,熟悉他的人,会评价他是一个游离在好莱坞之外的怪咖。

“当宣布让罗伯特·帕丁森扮演蝙蝠侠的时候,那些看过他作品的人,都没有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知道他的成长。至于那些不兴奋的人,我知道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罗伯特·帕丁森在《暮光之城》之后的作品。”《新蝙蝠侠》的导演马特·里夫斯说。

事实证明,青年蝙蝠侠的忧郁、病态与无力感,由他来诠释最合适不过。

对他最大的质疑,也是他最历史悠久的“原罪”,就是那部让他成为明星的《暮光之城》。这部玛丽苏电影为他斩获了大批粉丝,也让他背负了许多年的批评与质疑。

甚至他在国内的绰号“嫩牛五方”,都是因为《暮光之城》系列而来——人们实在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吸血鬼爱情故事续集了。

一连串的金酸梅奖轻松收入囊中,好像金酸梅没了他就不能开席一样。经历了巅峰出道后,他又迅速跌落,成了没有演技的、只属于少女意淫的、缺乏演技说服力的偶像范式。

而他本人对成名作《暮光之城》的厌倦和吐槽,也成为了他古灵精怪的气质的一个侧写: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它根本不该出版。我很确定,史蒂芬妮(作者)确信她自己是贝拉,然后她梦到了一个性感帅哥,啪啪就写了一本书出来,我就是说,这女人有病啊。”

而当时二十多岁的帕丁森的反击是:从此之后,再也不出现在大型商业电影中。吸血王子爱德华就像一个勒在帕丁森脖子上的隐形套索,从他后来的玩命转型就能看出来,他有多想摆脱这根套索。

他一连串合作了许多著名导演,演过法国钻营的花花公子,演过艺术家达利,演过大卫·柯南伯格的《大都会》。但他演什么观众骂什么。倒也不冤枉,彼时的他演技确实堪忧。

在这些电影的评论区翻两三页,到处都是对他本人的不满——

“嫩牛五方太毁,换一个男主我会考虑给四星。”

直到他遇到了改变他职业生涯的两部低成本文艺片。

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迷幻艺术电影《好日子》(Good Time)里,他扮演了一个美国底层混混。脑子不好使,总是做出很傻很疯癫的行为,邋里邋遢地在纽约皇后区奔跑。

他本人分析这个疯狂的混混角色也很透彻:“就像狗绕着自己的尾巴转一样。看到这种动物沉迷其中跑得越来越快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好日子》的导演非常欣赏帕丁森的表演,甚至理解了他对《暮光之城》的ptsd,理解他想要转变的痛苦——

“我们第一次和罗伯特见面时,非常惊讶于他身上的能量,那种狂躁的能量,他总想做很多事。还有,他仿佛经历过战争,就像在遭受创伤后紧张情绪的折磨,来自于他《暮光之城》的那段经历。他不是一个明星(celebrity),金·卡戴珊是明星,他只是个出名的人而已。他没有参与明星的那些工作,所以这种经历给他带来了精神创伤。他总感觉自己在四处游荡。而且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在他身上实验那种狂躁的能量,他们让他饰演的都是一些很稳定的角色。”(《电影手册》)

最震撼的一次转变,是在2019年的黑白艺术电影《灯塔》中实现的。几乎没有人能认出来,这个胡子拉碴、疲惫肮脏的守塔人,就是暮光之城里雪白肌肤吹弹可破的帕丁森。

和老戏骨威廉·达福的对手戏,他丝毫都没有败下阵来,甚至更胜一筹。不少影评人认为,他甚至可以凭借《灯塔》角逐当年的奥斯卡。

在《灯塔》中,他贡献了殿堂级的神经质表演。在阴暗漏雨的木屋里幻想着人鱼自渎,脆弱地弓起后背,让所有人见识了帕丁森的表现力。

电影《灯塔》

在这两次广为人知的成功之后,最明显的转变是,当观众再提起他的时候,不会再戏称他“嫩牛五方”。他终于赢回了自己的本名:作为演员的罗伯特·帕丁森。

幸运的是,衰老和岁月总能给一个人镶上一条金边。

在诺兰的《信条》里,作为配角的他游刃有余地散发魅力。一大批路人观众重新认识了人到中年的帕丁森,随着年纪增长,他竟然更加清爽干净。

许多人开始考古他在一支Dior广告片里的魅力,迟迟发现,曾经对于这个男演员充满误解:

他不是《哈利·波特》中的塞德里克学长,也不是迷倒少女到吸血鬼王子,也不是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他本人古怪跳脱,充满性张力,同时也还具备男性少有的脆弱美感,却也不过于阴柔。

美国版《GQ》今年3月刊对罗伯特·帕丁森的一篇采访文章,题目名为Metamorphosis,翻译过来是奥维德的《变形记》,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形容词。

他拥有16世纪意大利雕塑的标准长相,也拥有变幻莫测的表现力,还带着一些古怪疯癫的性格怪癖。

在《新蝙蝠侠》上映之前,大家多少都捏一把汗。站在6任蝙蝠侠身后,他能担当得起这个影史中最深刻复杂、也最被人期待的英雄角色吗?

但是当他换上那身蝙蝠侠战袍之后,答案似乎已经落地。

逃离暮光之城后的罗伯特·帕丁森,是一个不辱使命的好演员。

电影资讯 新蝙蝠侠 马丁 蝙蝠侠 小丑 Michael

有用 (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