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罐头 编辑|夏添
虽说剧集精品化这一概念,在2020年的“出场率”格外高。但在大多情况下,都囿于剧场化的语境当中。
事实上,随着剧集市场的良性发展,大众审美水平及选择空间的提升,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各类型作品亟须加强的“必修课”。这从2020年几部具有高度话题性的爆款作品,最终因品质不过硬而未能形成长线效应的结局中,就可见一斑。
岁末年初,正午阳光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两次精品输出。
十二月,大众期待已久的《大江大河2》正式上线,打破了年末剧集市场口碑遇冷的尴尬局面。豆瓣开画9.4分的成绩,放到近些年的剧集市场中,也归属于Top行列。
一月十二日,脱贫攻坚大剧《山海情》五台联播,正式与观众见面。尽管目前豆瓣尚未开分,但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各大平台中对于原声版《山海情》真情实感的好评,不绝于耳。
据了解,《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均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
但事实上,相较于传统的主旋律剧作而言,在这两部作品中,反而是现实韵味更浓。以高度写实的现实感奏响主旋律,或许便是其赢得大众心的原因之一。
回顾正午阳光以往所产出的作品,现实题材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在“限古令”愈发严苛,现实题材热度高涨的当下,其地位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从2021年正午阳光的项目储备来看,古装剧的数量为零,现实题材的占比接近百分之百,且正在开拓新的题材边界。
站在现实题材的风口,不妨以正午阳光诸多成功案例为范本,摸索出一套输出精品现实题材的方法论。
IP开发另辟蹊径
改编过程去糙取精 原作者深度参与
正午阳光一直在走IP影视化这条路。
无论是前些年“红得发紫”的《欢乐颂》系列,还是近两年的《都挺好》、《我是余欢水》、《大江大河》系列,都不是原创剧本。
但正午阳光对IP的选择,一直游离于市场主流之外。
近些年来,热门的网文大IP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能跻身热门行列的小说,在故事线的完成度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大概率具有过人之处。这为影视化的剧集质量,提供了不小的保障。另一方面,热门IP自带的知名度和大量的原著粉,可以为后续的剧集宣发省下不少力气。
在网文IP影视化的初期,的确有不少影视剧吃到了这份红利。但“狼多肉少”,优质IP有限,再加上IP影视化的效果良莠不齐,并未形成趋向良性的市场生态。
回过头来看正午阳光的IP影视化之路,则有一套自己的打法。网感强弱、原著粉多少、知名度高低……这些能让剧集轻松“借力”的点,都成为了无关紧要的因素。在题材选择上,往往更青睐于接地气的社会议题,以及更宏大的格局。
两部皆为口碑神作的《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该书出版于2009年,是中国第一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网络小说;《我是余欢水》改编自余耕的原创小说《如果没有明天》,曾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影视剧改编价值奖。原著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极强的可塑性。
同时,正午阳光对于优质作者的作品,进行了矩阵式开发。
除《大江大河》系列外,正午阳光所产出的爆款剧作《欢乐颂》系列、《都挺好》,也都出自阿耐之手。前些年的《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有爱情》,也出自同一个作者丁墨之手,这为IP开发的稳定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正午阳光颇青睐于原著作者参与到影视化的过程中。上文所提到的《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有爱情》、《大江大河》、《欢乐颂》、《都挺好》,均由原著作者担任编剧。这无疑在剧集还原、人物塑造、细节处理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强大的良性效应。
也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为找准还原人物精髓与适应观众审美间的平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事实上,正午阳光对于原著内容的取舍,一直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以刚收官的口碑神作《大江大河》为例,小说中,宋运辉在后期学会了如何在职场中保全自己、从而保护自己的理想。这中间发生了很多的斗争、博弈还有让步,宋运辉的人物形象也变得比较复杂。但在剧中,宋运辉性格中理想主义的一面被适当放大了,没有完全展现出宋运辉后期的转变过程。尽管成为宋副厂长的他身上多了些烟火气,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懂得了“曲线救国”,但在本质上,其内心的赤诚和热忱仍没有改变。
感情线上也同样如此,小说中的宋运辉有始乱终弃、精神出轨的嫌疑在,这显然是不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因此在剧版中做出了一些“美化”的处理。使得剧集在剧情线上更为扎实,也更加符合大众的价值取向。
接地气的小人物叙事
告别工具人属性的鲜活群像
说完IP开发,再来说说影视化的呈现。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是老生常谈的事情。90分的原作,能达到50分还是100分的呈现效果,还要看导演的功力。
尽管正午阳光的核心导演,被网友们划分为了必出精品的“一代”导演和有待考量的“二代”导演,但事实上,内部的帮传代使正午年轻一代的导演们得到了快速成长,2017年后的作品质量,基本处于整体稳定的状态。
在影视化过程中,对于原著的取舍和去糙取精,以及在更能击中大众情绪的切入视角、节奏掌控上,亦有独到之处。
一方面,正午阳光出品的现实题材剧作,普遍以小人物的平民视角为切入点。无论是以黑色幽默手法刻画中年男人鸡飞狗跳生活的《我是余欢水》,还是家有“作爹”的伦理剧《都挺好》,都将小人物的辛酸苦辣塑造得鲜活又饱满,极易戳中大众的共鸣点。
在《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年代色彩浓厚、讲述历史沧桑巨变的剧作中,也同样以小人物的命运为写照,体现时代洪流。
在现实题材中,做好小人物视角的叙事,益处颇多。破悬浮感、击中社会情绪、带来高话题度……可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正午阳光产出的剧作,颇擅长群像塑造。这里所说的群像塑造,并不等同于“欢乐颂五美”等群像剧,而是指无论主角配角,都塑造得活灵活现,且具有相当的共鸣性和讨论度。以前年的现象级爆款之作《都挺好》为例,剧中除苏明玉身上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等热门话题外,“老作精”苏大强、打肿脸充胖子的“老好人”苏明哲、一直啃老的苏明成、甚至是哄骗老人的小保姆蔡根花,都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在《大江大河》中也同样如此,在角色塑造上,具有高度的现实感。即便是职场博弈的情节,也并未将人物推向非黑即白的二元设定,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剧中的群像进行塑造。剧中,对于改革开放后国企、乡镇企业、个体户的复刻,有着高度的写实性。这幅年代众生相所产生的意义,已远超戏剧范畴。
除戏中角色的丰满性所带来的“光环”外,正午阳光在选角方面也独具慧眼,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演员,都与角色的气质高度吻合。且在演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几乎没有出现过“拉胯”的局面。
在正午阳光的作品中,还有多位“剧抛脸”的“御用”演员。有老戏骨如刘琳、刘奕君、刘敏涛、王永泉、丁勇岱等,有在正午剧中出现频率更高的“绿叶”冯晖、王宏、郭晓然等,还有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些年被正午启用的演员如高露、郭京飞、乔欣等。虽然他们在正午的剧集中常作为配角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剧集整体演技的稳定性。
成长中的二代导演
深耕内容创作领域
无论是上文中所提到的IP开发,还是剧中的小人物叙事、群像塑造、节奏把控……在本质上,正午阳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门脸”,还要归因于其将内容放置在众星拱月的核心位置。
“在木桶理论中,最短的木桶决定公司的形态,但我觉得长板才决定一家公司在市场的位置。我们的长板就是内容,正午阳光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内容上。”
2017年,在正午阳光陷入瓶颈期中时,侯鸿亮决定解散艺人经纪部,回归到内容创作领域,进行深耕。也正是以此为关键节点,正午阳光的“二代”导演们逐渐在独挑大梁的作品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2018年末,张开宙导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豆瓣开画8.1分,且成为广电总局发布的2019国剧“选集”中唯一入围的古装剧;2019年,由简川訸执导的《都挺好》豆瓣开画8.5分,实现了跨圈层的辐射;2020年,由孙墨龙执导的《我是余欢水》豆瓣开画8.5分,虽因为最后一局中的女权争议,导致评分大幅回落,但在不少人心中,仍属精品之作。
不难发现,正午阳光的现实题材剧作,往往“为别人所不为”。
无论是早些年《欢乐颂》对于女性群像的刻画,还是《都挺好》中对于“恶毒”公公形象的塑造,亦或是《我是余欢水》中以荒诞的黑色幽默来展现中年危机,在国剧中都算是开了先河。
同时,网友口中“都是处女座”的导演们,在抠细节上,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除了砸钱的大制作以外,对于时代背景的深度还原和对细节的细腻处理,都稳固了剧作的高端品质。
此外,长期高质作品的产出,“刷”足了导演们在大众中的存在感,几位导演的个人风格,都被观众了然于心。“一出手就啥都有”的孔笙大大、“慢慢悠悠但美商极高”的颜值TOP张开宙、“擅长都市剧”的简川訸……不经意间就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络。
正午阳光成为“国剧门脸”之路,也并没有捷径。打造黄金核心团队、坚持内容为本、以创新为第一要义、再加上些诸如深抠细节的“小癖好”,或许便是正午阳光一步步摸索出的精品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