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咸丰遗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驾崩。咸丰一生可谓不幸,刚登基不久就遭遇太平天国起义,军队不堪用命,东南江山落入人手。
内忧未平,外患再起,英法联军攻破国门在前,沙俄虎视眈眈在后,咸丰仓皇奔逃,将北京拱手让出,最后在热河行宫凄惶驾崩。
咸丰虽然留下一堆烂摊子,但临终前仍要想办法补救。他必须保证大清江山能继续维持,毕竟谁也不愿做亡国之君。
这需要朝中有能干的大臣,但幼帝年幼,则是一个隐患。咸丰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在年幼时夭折,只有八岁的同治能够继位。
这便是矛盾,咸丰既要留下能干的大臣稳住内外交困的局面,又要防止大臣挟持皇帝年幼,擅自专权。所以,他让八大顾命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掌握朝政,同时让两宫太后掌权,钳制顾命大臣。
这种多方权力制约,本是咸丰为了自己死后权力达到平衡故意设立的,但是在这个布局中,咸丰没有考量到变数。首先便是两宫太后中的慈禧。
慈禧没有读过多少书,直到垂帘听政后,才让朝中大臣为她编书讲课。可是,慈禧擅长权术,纵观慈禧一生,在争权上几乎没有败绩。咸丰时期,慈禧就曾代咸丰批阅奏折。
当然,能被咸丰留下担任顾命大臣的人,本事也不差。八位顾命大臣中,为首的载垣是清朝铁帽子王,曾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这个职位掌管清朝侍卫处,官居正一品,必须是皇帝心腹重臣才可担任。
端华也是铁帽子之一。跟一般宗室不同,铁帽子王在清朝极有地位分量。世袭罔替的爵位,让他们在宗室有很大的影响力。肃顺也是铁帽子王后裔,不过没有承袭爵位,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肃顺任职时严惩腐败,提拔汉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是在肃顺帮扶下得到重用。这些人后来为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大功。
景寿的父祖都曾是朝廷高级官员。他本人也曾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封一等公爵,还娶了道光皇帝的女儿。
穆荫在军机处资历极深,咸丰元年他就入选军机处。当然,他闯的祸也不小,就是因为穆荫扣押英法联军谈判大臣,导致英法联军决定进攻北京。
杜翰是汉人大臣,家族极为显赫,有一门七进士的说法。他的父亲杜受田还是咸丰皇帝的老师。这八人中,为由匡源跟焦佑瀛家境较为普通,但他们都是凭着才干做到这个位置,更见能力水平。
而且,八位顾命大臣还公开提出,清朝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祖制,想要驳回慈禧跟慈安干政。要对付这样八个朝廷重臣,慈禧不可能只靠自己。
她拉来了慈安太后跟恭亲王。咸丰晚期布局时规定,八位顾命大臣起诏书时,诏书首尾必须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玺。
御赏印由慈安掌管,同道堂由慈禧掌管。这种权力分布,让八位顾命大臣跟慈安之间同样产生天然的利益冲突。再加上顾命大臣还想驳回两宫垂帘听政,慈安自然是反对他们。
恭亲王不同,他从一开始被咸丰排除在外。从道光时期开始,恭亲王就成为咸丰的竞争对手。即便是咸丰继位后也是如此。
恭亲王能力强,兄弟二人中,恭亲王永远是更耀眼的一个。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咸丰逃难,恭亲王留在北京跟英法联军谈判。咸丰让恭亲王出局,也是担心自己死后幼帝无法制约,皇权旁落。
可是,咸丰也没有料到,慈禧会跟远在京师的恭亲王联系上,进而结为盟友。当时恭亲王手上有一张所有人都没有的底牌,那便是外国列强的支持。
跟过去不同,自从清朝国门被打破后,能否得到列强支持,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极为重要。在北京的这段日子,恭亲王把京城内如九门提督等重要职位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亲信。
而慈禧手中则握有同治皇帝这场王牌。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属于无条件支持者。通过同治皇帝的诏令,可以为任何不光彩的手段盖上合法程序的外衣。
两宫太后跟同治比八位顾命大臣更快到达北京,随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令,革除八位顾命大臣职位,并授予不同处罚。
所以,慈禧借助自己手上的优势,拉拢盟友,将八位顾命大臣扳倒。而且,在扳倒这八位顾命大臣,慈禧也并未都将他们处死,只是选择其中几位对自己最有威胁的肃顺处斩,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位都是罢免官职。咸丰遗留下的八位顾命大臣,几乎没有派上用场,就全被收拾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